董事長張博鈞接手父親創立的中陽集團時,選擇的不是推翻或取代,而是以開放心態重新凝視生活與城市的關係。他說:「我們這一代,是在變動中前行的一代。不是要做最大聲的,而是做最適合的。」這樣的思維,也在旭月的每吋設計中具體化為「找到理想生活溫度」的實踐。
二代的視野:超越期待,創造生活場景
作為中陽集團承先啟後的接班者,張博鈞更在意品牌未來能否走得穩、走得長。他選擇從中陽多年在建設、零售、商場與親子育樂的跨域經驗中,提煉出對生活需求的深度理解。他觀察到人們的生活樣貌正在變化,也思考:「什麼樣的住宅空間,才真正貼近不同階段的生活?」對他來說,建築不是單一機能的呈現,而是一種能讓居者主動嵌入自身節奏的生活場景。不預設樣貌、不限制使用方式,真正的設計,是創造一種「能被實現的可能」。
旭月計畫:建築裡的詩意與日常
「旭月代表著充滿生命力的力量和柔韌,是日出的向上明朗,也是月下的流動順勢。」張博鈞這樣說。「我們想讓住戶感受到詩意可以是生活的日常細節,也象徵著我們的住戶有著成熟的人生歷練和仍然熱烈的生活期盼。」旭月以曲線、流動與宜居為核心語彙,從空間尺度到光影表情皆呼應自然與人的互動關係。草坡地景、下沉空間與挑高光井的安排,既調和了都市環境的剛性,也讓人在日常中感受到內外呼應的舒適。他補充:「我們對整個陽台做了降板設計,讓住戶可以實現都市高樓中的漂浮水景。使用高度達2.15米、成本更高、建築效果更好的曲線玻璃去打造宜居陽台,視野非常開闊。這樣的細節安排,是我們理解生活多樣性後的設計回應。」
家的形狀,正在改變
「人是需要充分安全感和歸屬感的。」張博鈞說。相較於過往對家庭模型的預設,他更關注住宅是否能隨人生階段調整。「未來的家庭結構會比過去更小型,年齡組成與生活方式也正在改變。」因此,旭月所創造的不是某種固定格式的設計,而是一個支持居者隨時間重組、變化與延伸的生活框架。從宴會廳到冥想室,從學習空間到廚藝區,每一處都以「讓人與空間、與鄰里產生連結」為核心,建構出一個既能安住日常、也能鼓勵交流的社區容器。中陽希望透過這樣的空間規劃,讓住戶感受到品牌不只是提供產品,更是理解他們日常、並與之同行的生活夥伴。
建築,是一種文化回應
建築的規劃要能和諧地融入城市,與自然景觀會呼應……我們希望模糊都市與自然的界限,讓都市人能得到日常景致的舒緩。」這是張博鈞對建築的詮釋,也是他對當代城市樣貌的觀察與回應。對他而言,住宅不該只是被設計完成的空間,而是一種鼓勵自由實現的生活場域。「我認為未來的建築要能裝載更多元的生活場景……都不能單純只提供一個設計好的空間,要能有更開放包容的可能性。」旭月的設計,是中陽多年實務經驗與生活觀察的凝鍊成果,透過對人與空間關係的深刻理解,形塑出貼近當代需求的建築語彙。作為中陽品牌承先啟後的重要作品,它延續父輩的厚實精神,也象徵著邁向新時代的展開。從這裡開始,中陽以穩定的步伐,為城市勾勒出屬於當代的理想風景。
文章出處:https://tinyurl.com/2abkrbyn